返回

第十一章 魔神策 左手魔神

首页
关灯
护眼
隐藏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

《魔神策》为上古奇功,九篇功法依次艰深,一为养气,养气就是培养气感,聚集少量的真气,与天下练气的法门差不多。

二为炼脉,就是在培养了一定的气感后,开始强化经脉,提高真气的利用率。用一句话来说,有了河水后,就得休整河道,让河水不至于漫出来,并且流得更快,强化河道后也能提高抵抗洪水的能力。

三为化功,却是将真气进一步压缩,转化提炼,将之成为更加凝练精纯的真元之气。

四为若虚,若虚篇却是修炼经脉之源、真气之海的丹田,将它保持在虚怀若谷的状态,以便吸收体外元气,包括其他人的内力,甚至他人的生命力,以及天地万物的元气,一切可吸取的外力!

《道德经》道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!”

道家向往飞升,修的是天之道,唐代道家典籍《九阴真经》道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是故虚胜实,不足胜有余,其意是大自然的规律,总是去减少过多的,而去补充不够的,认为练习道家上乘武功,内力虽然加强了,但自身其他方面就会得到削弱,所以越往上修炼,走火入魔的危险越大,如果练到走火入魔必然油尽灯枯,所以才有以弱胜强实为强者外强中干而已。

但《魔神策》既然是魔门秘籍,却是反而为之,修的是人道,讲究恃强凌弱,强者为尊,人之道,损不足而补有余,例如人类社会中的阶级,老百姓穷,统治者富,总是剥削老百姓来积累财富,因为不足者数量很大,为财富之源,对于人来说,人的元气容易有余却数量有限,天地元气不足但数量无限,若虚篇舍有限而取无限,将丹田内的真气散至四肢百骸,将丹田保持在真空状态,产生吸取外力的动力,然后通过各处经脉延伸至全身各处窍穴用以吸纳外部元气,然后在丹田内转化成真元,再度散去体内各处窍穴。

五为蓄势,气如水,经脉如江河湖泊,蓄势即是蓄水,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衰而竭”实际上是描写了势的衰减变化,李白诗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!”说明蓄水越高,奔流越远,也就是说势越大,气就能发挥更大的效果,气为势之源,势为气之大小,蓄势篇实际上是锻炼精神和真气的协调性,精神就如蓄水的高度,真气如水流的大小,只有高度越高,真气的流量越大,发挥的力量才越大。

六为纳元,人力有时而穷,所以一味的从体内修炼真气始终是后天功法,有局限性,纳元篇讲的是纳外物之元,如果若虚篇是被动吸纳外部的元气,纳元则是主动吸纳体外元气了,魔神策由此进入先天境界,纳天地元气为己用,而道家是借天地元气为己用,‘纳’和‘借’虽然只是一字之差,但区别在纳是吸收天地元气转化成自己的力量,并且存放在自己的体内,而借只是借用,借了还需要还的,不过纳的危险性大,借的危险性小些,所以魔门武功经常是入门容易,到了后来越来越难了。

七为逍遥,逍遥即是自在,天地人三才为一体,一切圆转如意,这个过程是最难达到的,逍遥篇讲的是气,势,力三者合一,融会贯通,便能笑傲天下,立于不败之地。

八为破天,破天为天道之极点,破天篇只阐述了破碎虚空的原理,却无实际应用的法门,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